2013年10月15日 星期二

[開箱] 再遇LG G2 - 開箱十問

等等等,等了有好一陣子,參加體驗會時所預購的LG G2,在上週終於到手了啊!
Rear Key等新功能在上回文章內都有稍微提到,而這篇就來聊這支手機帶給我的感覺好了,
在現在大概每隔兩三個月就會有新手機發表的這個世代,又該怎麼聰明挑選適合自己的手機呢?

LG G2 | 中華大省

1. 為什麼M01, PTT等各大論壇都極力推薦這台手機,請問LG G2有何過人之處?

自從對岸的小米公司的Mi2S正式登台後,高效能的硬體規格搭配萬元左右的售價,
其性價比相當地高,所以熱烈地被網友推崇,漸漸地大家也就開始關注手機的CP值了。

不過自從中華電信在今年下半年推出的大省方案後,可以用13K~14K左右的價格入手LG G2,
雖比起Mi2S還貴了大約五、六千,但不論在CPU等級、螢幕大小、電池容量都要出色不少,
特別是螢幕尺寸來到5.2",電池容量更是來到3000mAh,皆是目前旗艦機種的硬體等級,
相較其他廠商同期所發表的旗艦機的售價,稱之今年的「高CP值機王」一點也不為過。

LG G2 | 中華大省

2. 除了入手價格的差異外,請問LG G2與其他競爭對手相較又有何特點?

LG G2的螢幕規格是1080P的IPS面板以及第三代康寧玻璃的防刮材質,像素點距來到424ppi,
IPS面板的螢幕表現非濃郁鮮豔而是屬於比較自然清爽的發色,且可視角度很大不色偏,
只要去展示間看過實機之後,就會發現LG G2的螢幕真的很漂亮,更是真實。

LG G2 | 中華大省

此外,過去螢幕尺寸超過五吋的手機總是給人厚重又方方正正的印象,
這次LG G2的極窄邊框設計,加上系統操作鍵整合至5.2"的螢幕裡,
可和其他4.7"左右的手機相較之下皆能維持差不多長寬大小,
整體的握感舒適度也會比較好,可正常單手操作使用。

而音量和電源按鍵移至後方,所以側邊也就無須再設置按鍵,可以將厚度維持輕薄的取向,
不過儘管如此,電池容量依舊有高達3000mAh的大小,在體積大小和待機時間取得更好的平衡。

LG G2 | 中華大省

3. 什麼是「Rear Key」?什麼又是「Knock On」?

關於這幾項新功能,在先前參加體驗會的文章裡頭有比較詳盡的介紹:
http://antonylin.blogspot.tw/2013/09/lg-g2.html

Rear Key就是後置的音量和電源按鍵,LG會大膽且創新的將按鍵從過去大家習慣的側邊移置後面,
構想就是源自於觀察許多使用者在拿著手機的同時,不論是用左手還是右手都會以食指頂住機背,
那麼,LG的手機設計者就想:「何不就把按鍵設置於後方呢?」

LG G2 | 中華大省

機背在鏡頭的下方可看到音量和電源按鍵,而電源鍵的四周仍延續配有LED呼吸燈來做為事件的提醒,
以前可能都是用拇指來操作這幾個按鍵,在G2的身上就會變成食指,其實使用一段時間下來後會發現,
這樣子的操作方法似乎在拿手機的時候會更加穩定,單手操作時手指的施力似乎也較於平均。

除了一般音量大小和電源開關之外,
在螢幕鎖定的時候長按上鍵和下鍵則會分別進入不同的功能。

長按↑鍵:直接進入QuickMemo記事。
長按↓鍵:直接開啟相機功能,下鍵即是快門鍵。

不管是用後鏡頭拍攝,或者是前鏡頭自拍時,都要方便許多了,
但習慣於這樣子的操作方式,拍攝出來都會是直幅的照片比較多,
所以我會建議把照片尺寸設置成4:3,在閱覽上會比16:9來得舒適許多。

LG G2 | 中華大省

至於,電源鍵的配置改在機背,這時候可能就會好奇如果手機平常平躺在桌面上的話,要喚醒手機不就會很不方便?
LG原廠也有想到這個問題。所以在G2使用的時候,可以透過連續觸控螢幕兩下,就可以開啟和關閉螢幕了,
當然在使用的過程中也會有可能誤觸到其他的APP,所以在螢幕中央和上方狀態列為較佳的觸控區域。

我這幾天使用的觀察下,這項功能是會關係到現場的環境光源,
若說是在較昏暗的場合或是把螢幕光感應的位置完全遮起來,再試試,
就會發現其Knock on - 連續觸控螢幕兩下,在全黑底下是完全沒有反應的。

LG G2 | 中華大省

4. 關於新搭載的「O.I.S光學防手震」,真的有那麼厲害嗎?

關於這個問題,詳見雞頭廣告囉XDDD!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N8hxYrRlAe8

其實是收到手機的那個週末突然來個十月颱,
我就根本沒有外出家門,所以還沒試試相機的功能啊!

5. 密友楊兄問到:「我想看錄影收音、防手振,還有拍照的畫質跟夜間防手振的效果。」

要和楊兄說聲抱歉了,月初的週末接連下了兩天的雨,加上最近較少時間外出拍照,
相機的實拍效果可能要先參考網站上其他網友的分享了,不過我有注意到對焦速度的問題,
在室內或者是低光源的環境下,原廠的相機軟體在按下螢幕對焦的過程,其合焦行程實在慢了些。

6. 最後還是來個簡單地開箱吧!

LG G2 | 中華大省
外盒採用紙盒包裝,除了手機之外,分別是USB傳輸線、1.8A的充電頭、耳機和SIM卡取卡針。

LG G2 | 中華大省
機身左側為Mini SIM卡的插槽,左右兩側也都沒有任何實體的按鈕。

LG G2 | 中華大省
內建3000mAh大容量電池,仍維持不錯的機身厚度和手感。

LG G2 | 中華大省
機身底部為耳機孔和USB連接埠,另外喇叭也配置於這個地方。

LG G2 | 中華大省
LG G2也有支援紅外線遙控器,以及NFC近場通訊的功能。

LG G2 | 安兔兔 33122
搭載驍龍S800的CPU,安兔兔跑分高達三萬多分。

LG G2 | 使用介面
16G版本,扣掉內存系統,能使用的空間大約10.6G。

LG G2 | 使用介面
新機第一次開機後,可用記憶體還有1.12G。

LG G2 | 使用介面
由於系統操作鍵的關係,可視螢幕的大小約為5"左右,不過在瀏覽照片或者是觀看影片的情況底下仍會維持全螢幕。

LG G2 | 使用介面
系統操作鍵,可選擇自己習慣的按鈕配置,底色有黑白透明兩色可調整。

7. 由於台灣販售的版本是不能插卡的,所以很多人就會問:「16G真的夠用嗎?」

LG G2 16G的版本開機之後可用空間還有10G左右,這是和其他廠商的16G版本的手機是一樣的,
當然如果預算足夠的人可以選購32G,但如果是一般使用者我會推薦價格較於划算的16G即可,
過去半年來我使用的Mi2S也是不能另外插卡的16G版本,我還是安裝將近50-60個APP,
此外,還有安裝導航王軟體以及五至十張的音樂專輯,剩餘空間大概也都還有2~3G,
照片部分可以隨時備份至雲端空間,大型的影片和照片可用OTG的方式讀取。

LG G2
透過OTG,就可至檔案管理員讀取隨身碟和讀卡機的檔案。

8. 「相機的對焦速度實在過慢。」這樣是正常的嗎?

在暗部低光源的環境底下,可以明顯的感受到LG G2的對焦速度,需要花費較長的時間進行合焦的動作,
此外,也沒有支援AEL/AFL曝光鎖定和對焦鎖定的功能,希望未來可在這方面能夠更新且改善。

不過關於對焦速度過慢這個問題,我覺得應該是原廠的拍照軟體的關係,
因為我平常較為常用的Instagram, Line Camera,使用上似乎有比較快一些。

9. 「原廠的輸入法按鍵按鍵配置太小,有沒有其他好用的輸入法可以推薦?」

過去長久使用Android陣營的手機下來,我還是覺得「超注音」最為方便實用,
按鍵的間隔配置適中,中英文切換方便,而且又有完整的全形標點符號,
其輸入法記憶輸入過的詞彙也較聰明,不妨下載使用看看。

LG G2 | 使用介面

10. 大小適中,單手簡單操作,外出攜帶方便。

LG G2在設計上,讓螢幕尺寸和體積大小取得合適地平衡點,不會為了追求大螢幕而捨去手機本身「攜帶」的方便性,
出門在外,絕大部分的時間手機幾乎是形影不離的,使用性和依賴性都相當高,手機的大小至少是要能夠放進口袋才是,
這次搭配LG G2原廠設計一個專用的感應皮套smart cover,在皮套正面挖了一個小長方形的大小,可以直接看到資訊,
而且在有電話來電的時候,就可以直接在小螢幕裡接聽即可,不用再將皮套翻開,然後滑開手機接聽這麼麻煩,
此外,在拍照的時候也只需要將前蓋掀開,對折至後方就可以直接進行拍照,並不會擋住鏡頭以及快門按鍵。

LG G2 | 中華大省

最後,我覺得智慧型手機是一件極為主觀的3C產品,
所以選購,還是親自走趟展示間實際操作體驗看看囉!


相關文章:
[手機] 初識LG G2 - 台北體驗會分享
[開箱] LG Optimus G Pro 五點五吋新視界

2013年10月1日 星期二

[相機] Olympus OM-D E-M1 的二三事

Olympus OM-D E-M1 | 元佑體驗會

Olympus的老大哥E-5,其後續機種遲遲還沒推出,
而在上個月原廠突然地公布了OM-D系列的旗艦機E-M1,
沒有rumors沒有流出照,直接「真」發表然後「真」預購。

Olympus OM-D E-M1 | 元佑體驗會

如果不是43/M43陣營的玩家,可能會想怎麼E-M5的後續機是E-M1,怎麼新機的型號反而比舊機種還要前面呢?
但其實,原廠表示OM-D E-M1是一台以專業取向的全新機種,和原先較於復古、輕巧的E-M5是不同的產品線,
從強悍又硬派的肌肉外型就可明顯地看得出,這是一台以專業高性能取向的旗艦機,當然售價也是。

Olympus OM-D E-M1 | 元佑體驗會

E-M1(和E-M5相較)提升了許多地方,幾個在E-P5身上可看到的功能:
像是快門變為1/8000s、縮小的自動對焦框、Photo Story、也有了WiFi功能和2x2的控制操作桿。
電子觀景窗的部分也提升至和VF4相同,來到236萬畫素,放大率(相當35mm)也高達0.74x。

Olympus OM-D E-M1 | 元佑體驗會

此外,E-M1新增內建HDR攝影模式(至於360°全景攝影還是沒有)、電子觀景窗可適應亮度技術、
原本Fn2的高光與陰影曲線之外,新增了一個「增色效果」,可透過雙滾輪來改變色相(Hue)及飽和度。

Olympus OM-D E-M1 | 元佑體驗會

電源開機撥桿移至軍艦部左方,結合旁邊的兩個按鈕,
遠遠一看,是不是很像傳統的單眼底片相機的過片桿啊!

Olympus OM-D E-M1 | 元佑體驗會

總共有七組Fn按鍵可以自定義,按鍵部分要比過去令人詬病的E-M5要好按許多,
其他,像是機身的用料材質以及塗裝也都要比E-M5好上許多。

Olympus OM-D E-M1 | 元佑體驗會

在E-M1身上最大的不同是在於對焦的部份,感光元件內崁了相位式的對焦方式,
因此轉接原本E系列的ZD鏡頭可以獲得更接近過去E-3/E-5的操作體驗跟對焦速度。

使用ZD鏡頭時:單次對焦/連續對焦 → 相位式,錄影則是全手動。
使用M.ZD鏡頭時:單次對焦/錄影 → 對比式,連續對焦則是兩者同時啟動增加對焦速度跟準確度。

Olympus OM-D E-M1 | 元佑體驗會

整體E-M1說大也沒有很大,說小卻還是比E-M5要大很多,
搭配也是同時發表的最新的F2.8恆定光圈12-40mm變焦鏡,
如果再加上底座的話,名符其實成為一台專業又帥氣的旗艦機了啊!
(除了外型專業外,別忘了機身和鏡身也是都有防塵防滴的耐候等級。)

Olympus OM-D E-M1 | 元佑體驗會

M.ZD F2.8 12-40mm PRO,這顆鏡頭比起機身反倒更引起我注意,
官方定價上還算可以接受的範圍,而且這次同捆裡頭還有遮光罩和鏡頭袋,
外觀上質感很不錯,強烈的金屬質感相當紮實,有Fn鍵,對焦環也可以快撥變成MF模式,
大小部分則是略比Lumix 12-35mm F2.8大一點點,不過我覺得搭配E-M5也還算是很OK的。

Olympus OM-D E-M1 | 元佑體驗會

規格上有一點蠻吸引我的,那就是擁有相當於135片幅的0.6x的放大率大小,
其最近對焦大約0.2m,在平常生活拍一些小東西以及敗家時的開箱照是非常好用了。

Olympus OM-D E-M1 | 元佑體驗會

至於畫質上原廠提供的MTF相當優異,即使大光圈全開也都有不錯的表現,
F2.8雖然沒有特別地令人驚喜,不過鏡身的大小配置以及其售價,整體而言也算是可接受,
現場我也接上了自己的E-M5,實拍一些照片回來,正式發售後可能一時手滑地就這樣帶顆回家也說不定。
(要不然我現在的鏡頭僅剩75mm/f1.8,出門都要請謝董火力支援才可。)

Olympus OM-D E-M1 | 元佑體驗會

Olympus OM-D E-M1 | 元佑體驗會

最後,E-M5、E-P5、E-M1這三台要怎麼挑呢?

to be continued...

其他照片:http://www.flickr.com/photos/antonylin/sets/72157635577307942/

OLYMPUS OM-D E-M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