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12月11日 星期五

[影評] 不能沒有你



暑假期間市場上充斥著主流商業電影,而開始台灣國片的景氣稍稍有回溫,從去年的「九降風」、「囧男孩」,到今年的「渺渺」、「不能沒有你」和「聽說」在票房成績上都十分亮眼,國人能用最基本的行動來支持,振興台灣的電視文化產業,這才是最重要的。由觀眾建立起良好的「口碑」,再藉由市場上的口碑行銷,大家才會願意從口袋裡掏錢進入電影院。


「社會不公平!社會不公平!

一開場開場,可以清楚地聽到這句話,的確,就是因為社會的不公平,在一個真人真事所發生的社會事件,而導演戴立忍運用此題材翻拍出「不能沒有你」。

電影從頭到尾都是用黑白的畫面呈現,只有簡單的幾句台詞,和看似平靜的背景配樂,卻是深深的重擊到每個觀眾的心裡

一齣新聞事件的電視實況轉播,一位中年男子李武雄背著女兒妹仔走上台北火車站前立體行車道上的天橋,手裡拿著美工刀,嘴上喊著社會不公,七歲女兒的臉上滿是驚慌,嘴裡一直叫著爸爸,爸爸......

男子悲憤的原因是:妹仔的戶口歸在女友名下,但是女友的婚姻登記欄內是另外一位先生,那兩人卻已音訊全無,依照戶籍法規規定,妹仔的撫養權屬於那名從來不曾亮相的陌生男子,不是他,所以社會局人員依兒童福利法規定必需強行帶走妹仔,以國家之力來照顧小女孩。

但是父女倆早已習慣相依為命的生活,日子雖清苦,卻能苦中作樂,甘之如飴,而且透過DNA鑑定,父女血緣並無疑義,公務人員卻死守法令,不容許其他解釋,李武雄面對的是既要「生離」,不如「死別」的悲憤,因為他已盡全力爭取留下妹仔,弱勢的他卻完全無法與國家抗衡,從南到北不停的奔波,政府官員如踢皮球般的一再推託,最後,他那種「不能沒有你」的哀鳴,在遙遠與陌生的人群眼中完全沒有辦法換得同情。就在SNG的現場直播畫面中,變成了中年男子帶女兒跳天橋尋死的「鬧劇」。(新聞記者完全地扭曲社會的「真實」,構成了這對弱勢父女,完全意想不到的冷嘲熱諷啊!)

這個時候我們可以清楚地看到社會現實中的總總不公平,尤其是對於這些「弱勢」的人。


我最喜歡片尾戴導所留下來的這個畫面....

李武雄的所有抗爭終告無效,他無法留住妹仔,但是妹仔對父親的思念與依靠極深,(其中李武雄經過兩年的苦牢,獲假釋後出來拼了命的工作和找尋思念的妹仔),在終場戲是社工人員終於帶著妹仔,等著出港的李武雄返回。

每天在心裡只想說聲「妹呀,爸爸好想妳」的李武雄終於能夠見到女兒時,觀眾可能都在想,他會做出什麼真情流露的動作呢?

沒有,他沒有任何「戲劇化」的動作,在歸程的海域上,李武雄似乎就遠遠望見了曾經熟悉至極的人影佇立在岸邊,那是他朝思暮想的妹仔,於是他站上了船頭,然後船隻慢慢靠近岸邊,他沒有再做任何動作,就一直就站在船頭凝望,沒有揮手,沒有呼叫;同樣地,妹仔也是靜靜立在岸邊,等船泊岸,沒有呼叫,亦沒有揮手。

這時候鏡頭從妹仔的身後往父親的方向拍攝,我們看不到妹仔臉上的表情,完全留給觀眾自己去想像,理應是心情最激動的一刻,卻是最冷靜的肢體對應,為什麼?

這一幕,對我而言,其實是《不能沒有你》整部片最沈痛,也最有力的一擊,因為冷靜,因為壓抑和麻木,才讓人感受到最無言的痛。

到底兩個人有沒有相擁而泣?到底妹仔最後有沒有回去和父親一起生活?這些我們都無從得知。

人生相愛,不論是親情或愛情,理所當然想要緊緊相擁,彼此不想有任何空隙,也不想有任何距離,那是真情流露下的必然肢體反應,在妹仔和李武雄從高雄浪跡台北的所有的歷程,都是緊密牽靠,不可湏臾分離,硬被扯分離後,李武雄雖有受挫的不堪與無奈,但是沒有放棄找尋,他要爭取社工人員的同情與諒解,他走遍各所學校,尋訪被社工另行安置,和其他小朋友一起接受國民教育的妹仔,他倦極累極,可是父女人倫是天性,他不會放棄,只是毫無所獲。

父女終於相逢,久懸的心終於可以放下,那是何等感人的場景,一旦高喊,一旦狂奔,那就掉入「灑狗血」的傳統框架中了,這個時候戴導踩了剎車,他沒有放縱演員做激情演出,反而是目瞪口呆的極靜默對,只有雙目直視,別無激情波動,那是百感交集後已經不知如何反應的極度震撼。

要知道「流不出的淚」卻是比嚎啕痛哭更加傷痛的。「不能沒有你」用最安靜的筆觸,寫出了人生最沈重的一聲歎息。


分享當時的預告片片段,從預告片中就能隱約感受到種無奈及痛觸了。


今年的第46屆金馬獎,戴立忍導演風光三度頒獎台,「不能沒有你」一片榮獲最佳影片、最佳導演、最佳原著劇本。最後,大家一起進戲院支持國片吧!



PS. 今年國片票房第一的 - 「聽說」,12月底即將發行DVD,買來支持一下好了!

0 回覆:

張貼留言